古代琵琶乐器景观铜雕

所属分类: 景观雕塑
古代琵琶乐器景观铜雕

古代琵琶乐器景观铜雕

历史上的所谓琵琶,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,而是多种弹拨乐器,所以说当时的"琵琶"形状类似,大小有别,像月琴,阮等,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。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。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,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,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。琵琶音域广,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,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。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,右手戴赛璐珞(或玳瑁)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。

大约在秦朝,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、带有长柄的乐器。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:向前弹出去叫"批",向后挑起来叫"把",所以人们就叫它"批把"。后来,为了与当时的琴、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,便改称琵琶。

到了南北朝时,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、曲颈、四条弦的乐器,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,改制成新式琵琶。在演奏方法上,改横抱式为竖抱式,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。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,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。

琵琶又称"批把",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《释名·释乐器》:"批把本出于胡中,马上所鼓也。推手前曰批,引手却曰把,象其鼓时,因以为名也。" 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,向前弹出称做批,向后挑进称做把;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"批把"。在古代,敲、击、弹、奏都称为鼓。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,因此为"马上所鼓也"。

城市铜雕是城市建筑的重要一环,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城市铜雕鲜明而具体地负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传说和情感追忆,使城市的生命与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中显现。城市铜雕的结构、布局、形象、风格和神韵,将城市功能和景观美学融为一体。从城市文化的意义上,承载着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。城市环境软化和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文明的积淀,构成其发展内涵新的特质。城市铜雕是存在于大街小巷的精灵,他们静默在那里沉默但不孤寂。来来往往的人对他们驻足观赏,或惊叹于他们的雕刻技艺或因其展示的形象勾起自己的片片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