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雕塑的肌理是指表面的纹理质感(如肌肤的细腻、衣物的粗糙、金属的光滑),通过材料选择、工具处理、工艺控制等方法实现,不同肌理能传递不同的情感和质感,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。肌肤肌理的表现需突出细腻、温润感,不同材料有不同方法。泥塑或树脂雕塑可通过手指轻压形成细微的皮肤纹理,再用细砂纸打磨至光滑,最后喷涂哑光涂料模拟肌肤的柔和光泽;大理石雕塑利用石材本身的细腻纹理,通过精细打磨(800 目以上砂纸)呈现肌肤的温润,米开朗基罗的《大卫》便是利用大理石的天然肌理表现人体肌肤;青铜雕塑可在铸造后用细锉刀轻磨表面,再通过化学氧化形成轻薄的氧化层,既保留金属质感又不失柔和。避免在肌肤部位做出粗糙纹理(如刻痕、凹陷),除非表现老人的皱纹(需自然且有规律)。衣物肌理需区分面料质感,通过不同工艺表现。丝绸、纱质等轻薄面料的肌理可用流畅的线条和浅淡的褶皱表现,泥塑时用刮板轻轻刮出飘逸的曲线,翻模后保持表面光滑,上色时用渐变色彩增强通透感;麻布、粗布等厚重面料的肌理需做出明显的褶皱和粗糙表面,泥塑时用工具按压出深凹的折痕,表面可粘贴细麻布增加质感,青铜铸造时可在蜡模表面刻出细密纹路;皮毛材质的肌理可通过雕刻细小的毛发线条实现,木雕时用三角刀刻出短促的毛发走向,或在树脂表面粘贴纤维模拟皮毛质感。金属、石材等材质本身的肌理可通过工艺强化。青铜雕塑的肌理可通过 “做旧” 处理丰富,如局部氧化形成深浅不一的铜绿,或用砂纸打磨出明暗对比的纹路,表现历史感;不锈钢雕塑可通过镜面抛光(高光肌理)体现现代感,或用喷砂处理形成哑光肌理,增加稳重感;石材雕塑可保留部分天然石纹(如大理石的水墨纹),局部打磨光滑,形成 “自然与人工” 的肌理对比。肌理表现的原则是 “服务主题”:表现青春人物时,肌肤肌理需细腻光滑;表现沧桑老者时,肌肤肌理可粗糙且布满皱纹;表现贵族人物时,衣物肌理需精致华丽;表现平民人物时,衣物肌理可质朴粗糙。